阳宗海土著鱼种花䱻。
阳宗海土著鱼种云南光唇鱼。
(资料图)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记者吴洁)近年来,聚焦“湖泊革命”、保护生物多样性,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增加财政专项资金、引入科研资源,开展阳宗海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与种群修复,取得了一些成效。在最近一次联合昆明市水产研究所开展的阳宗海鱼类资源调查中,采集到鱼类24种,较10年前增加了4种;包括阳宗海土著种5种,有2种是近年阳宗海增殖放流的鱼种。
昆明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张丽媛介绍,阳宗海是宝贵的鱼类种质资源分布地,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包括阳宗金线鲃、阳宗白鱼、短尾鱊、阳宗海云南鳅和纺锤云南鳅在内的5个阳宗海特有鱼类,抚仙鲇、云南倒刺鲃和细头鳅等云南特有鱼类。在阳宗海土著鱼种中,阳宗金线鲃和单纹似鳡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鱼类位于水生态系统中食物网顶层,其群落结构变化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昆明市水产研究所对阳宗海鱼类资源的调查始于2011年。2011年至2012年,该所团队就阳宗海鱼类种群结构和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采集到20种鱼类,其中土著种4种,包括1种特有种阳宗白鱼,为那个时期阳宗海鱼类资源的基本情况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时隔10年,在阳宗海管委会的支持下,我所于2022年再次开展阳宗海鱼类资源调查,采集到鱼类24种,其中土著种5种,包括2种放流种,编制了最新的《阳宗海鱼类名录》,基本摸清了阳宗海鱼类栖息地和产卵场范围。”张丽媛说,土著鱼放流效果评估结果显示,2022年增殖放流的花䱻和云南光唇鱼生长良好,性腺正常发育,构建了小规模种群。但张丽媛也指出,相较历史记录,阳宗海鱼类种类数增加,但区系组成简单,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如何更好地开展鱼类群落结构优化及栖息地保护,促进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是亟需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在今年全国“放鱼日”渔业增殖放流活动中,再次投放了阳宗海土著鱼种花䱻10万尾、云南光唇鱼2.5万尾。阳宗海管理所副所长卯小见介绍,多年来阳宗海增殖放流投放的鲢鱼、鳙鱼以浮游生物为食,放流适量,通过鱼类滤食作用可以防止浮游生物过量繁殖,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将花䱻、云南光唇鱼等阳宗海土著鱼种补充到阳宗海水生态系统中,可以增加土著鱼种资源,改善阳宗海渔业种群结构,同时也能保护阳宗海生物多样性。
相关
聚焦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
阳宗镇新街村要建田园综合体
在阳宗海南岸,阳宗镇新街村正在绘制一幅乡村振兴的田园画卷。村小组客事房变农家特色餐馆;修缮“渔文化碑文”遗址,再现阳宗坝子历史文化;牡丹花、杜鹃花、绣球花还有向日葵、荷花,花海烂漫……这就是新街村委会规划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守望明湖”乡村振兴项目。
立足阳宗海2023年保护治理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实际,新街村委会聚焦产业振兴,按照“生态立村、产业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的发展思路,以生态种植为主、打造田园风光为辅,规划建设一个集农业生态种植、农耕文化体验、科普示范教育、民俗文化展示、特色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据介绍,该项目将由新街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入股的云南守望明湖农旅发展有限公司投建,计划投入资金500万元。生态种植包括玉米制种、油葵、水稻、土著藕繁育、油菜花,与现已形成规模的梁王山牡丹花、杜鹃花、绣球花等相互呼应,打造“花海经济”。衔接配套项目乡愁大食堂、民宿、渔文化体验馆等,进而带动庭院经济发展,让农家“方寸地”变成“致富园”,实现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
阳宗镇有关负责人介绍,具体来说,当地将利用海晏村小组客事房打造乡愁食堂,以点带面,鼓励和带动周边村民通过利用自家庭院开餐馆、办民宿、做特色小吃、销售土特产品等方式发展庭院经济。对海晏村“渔文化碑文”遗址进行修缮,重现阳宗海及阳宗坝子历史文化,向大家展示、介绍阳宗海土著鱼种,以传统文化记叙的方式宣传阳宗海保护治理工作。同时,还计划设立乡村城市研究小院,以“慢食运动”为主题,让城市人可以“慢食”在海晏;改造利用70亩荒废秧田,进行“七孔八眼”土著藕保护繁育,充分发挥其生态和景观效益,打造“花之君子”荷田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