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由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袁崇焕的故事,感兴趣的着往下看吧。
【资料图】
袁崇焕墓第17代守墓人去世,佘氏家族已世代守墓整整390年。
在这则消息里,让人好奇的是值得佘氏家族世代用390年的时间去守候的袁崇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在查找袁崇焕的历史资料发现:他是军事奇才,艺高人胆大,战功显赫,被称为抗清名将,然而,他的人生结局却是被崇祯帝凌迟而死,死后百姓抢其肉而吃。袁崇焕的人生是如此的大起大落,悲剧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那么,是什么导致袁崇焕的人生会有这样的悲剧的结局呢?用辨证法来说,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原因。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今天,从袁崇焕的内在去检讨他悲剧的原因,说白就是从他自身“聪明不聪明”,也就他自身性格上去检讨。
翻看袁崇焕的历史资料,经纬君认为他“不聪明”,主要表现在性格上存在着三大缺陷或短板,从而导致他丢掉性命。
1.为人自负
30岁中进士,文官出道,袁崇焕用八年时间凭着惊人的军事天赋,一路高升,成为了兵部尚书、边防大员,赢得了人人称赞与崇拜,这些成为了袁崇焕为人自负的底气。
1622, 努尔哈赤攻陷抚顺, 袁崇焕听此消息, 单骑出关, 考察军情,后取得皇帝支持,带着皇帝御赐的尚方宝剑,独自领兵出战,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军功, 但因得罪魏忠贤等人, 并未得到应有的奖赏,脾气暴烈,甩下担子,马上不干了,辞官回乡。
1627年,袁崇焕向朱由检声称自己可以五年收复辽东。然而, 两年之后皇太极便绕过宁远打到关内, 袁崇焕率部在蓟州堵截, 又斩钉截铁的上奏:绝不会让后金军前进一米。结果, 皇太极又轻松绕过蓟州直达通州、密云。
在这两件事上,袁崇焕自负的性格暴露无遗,也为他悲惨人生埋下了伏笔。
2..独断独行
1629, 袁崇焕已任职蓟辽督师, 军政大权独搅于身,因此,在军中自己说了算,独断独行,行为霸道。
毛文龙是左都督平辽总兵官。为驻守东江镇的将领, 东江镇为军事要塞, 在战争中屡次牵制后金军力, 颇有战功, 也是另一把尚方宝剑的持有者, 其资历比袁崇焕要高。
由于毛文龙为人傲慢,只认皇帝为领导,其他人不看在眼里。因此,在行为、言语中多有不服从袁崇焕领导。同时,毛文龙虚报军粮,冒领粮饷。
这些都被袁崇焕看在眼里,于是他借口到毛文龙营帐里吃饭,劝毛文龙告老还乡,毛文龙不愿意,并引起激烈争辩。
袁崇焕大怒, 吩咐亲信拿下毛文龙, 历数毛文龙十二条罪状, 举起尚方宝剑砍杀了毛文龙。
毛文龙被杀的消息传到崇祯帝后,崇祯帝很震惊,驻守要塞的大将被杀没人事前请示他,将他这皇帝置于无形。这让崇祯帝十分不满,但因无将可用,也只能无可奈何,将不满咽进肚子里。
也是,袁崇焕觉得有皇帝的尚方宝剑,可以绕过皇帝,处理不听话的手下,巩固自己军中的领导地位。
但他忘了,在自己军中独断专行,士兵们唯有服从,但军队毕竟是皇帝的军队,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大领导。
这位大领导可是一国之君,表面不说,但心里是绝不允许他人代替他处理自己的宠信,譬如杀掉同样持有尚方宝剑的边防要员。
3.政治敏锐性不高
在官场上生存,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有一双敏锐眼睛去观看周边的情况,透过表面看到实质。
袁崇焕虽然有惊人的军事天赋,却缺少了政治生存的锐性。
古人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但有时候鹬蚌相争,会伤及他人。袁崇焕就是这例子。
明末,魏忠贤党与东林党相争激烈,袁崇焕作为武将,虽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但却与东林党领袖人物钱龙锡关系密切,毫不忌讳地走的很近。于是,这给了魏忠贤余党留下了造谣的机会。这可以看出袁崇焕的政治场上的敏锐性不高。
还有另一件事,更是看出袁崇焕的政治情商堪忧。努尔哈赤去世时, 身为宁远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袁崇焕不经朝廷授权, 就自作主张派人前往吊唁, 虽然究其实质, 乃是想借吊唁之机刺探敌情, 但后金毕竟是大明多年来的强硬敌对者, 没有朝廷命令而擅自与之互通往来, 乃大忌。
袁崇焕在上面三方面的“不聪明”,即使功劳再高、再大,让他自己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处于危险之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到最后被崇祯帝凌迟处置,都是平常对袁崇焕的不满所累积,加上周边人员的造谣离间,导致最后悲剧的发生
当然,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可否认袁崇焕具有心怀百姓的民族大义、忠烈的精神。因此,回到现代,佘氏家族十七代用了390年的时间守护着袁崇焕的墓地,正是被袁崇焕心怀天下的民族大义及忠烈精神所感动。他们的守护,就是将袁崇焕的忠烈、大义之精神传承下来。